close
標題
急!急!急!武士道精神對當今社會影響
問題
江戶時代之前,江戶時代,和明治維新之後三個大階段武士道精神對當時時代的影響???以及武士道對當今社會時代的影響???麻煩要有根據性的!謝謝感謝~~~~~
最佳解答
要了解武士道,先要看看武士在日本人心目中的形象。 一般國家都會以猛獸,猛禽比喻武士、英雄。但在日本是以櫻花來比喻武士的。 因為他們認為櫻花的幾個特性很符合武士的特點。 首先,看過櫻花的人都知道,單個的櫻花並不美麗,但成片的櫻花聚在一起就很漂亮。這和日本武士的集團精神是很相似的。 武士道是註重共性,而非如歐洲武士那樣註重個性的。但他的這種共性實際上比歐洲武士的遊俠精神還要狹隘,這個集團精神和團結精神是不同的,也絕非是愛國精神,他們既不忠君也不愛國,他們愛的是自己所在的武士集團。日本人評價武士也不是以是否忠君愛國來評價的,而是看他是否忠誠於自己的武士團,比如戰國時期的真田勇士,明知時期反天皇勢力的武士集團,日本人都給予很正面的評價,評判的標準不是他們的行為是否對日本有利,而是因為他們是終於自己的集團的武士群體,貫徹了武士道精神。 所以,如今小泉執意參拜靖國,日本人不論是反對參拜的還是贊成參拜的,對小泉只有政見上的敵意,對其人格卻都有些敬意,就是這個原因,因為他為了自己的利益集團,寧願冒天下之不韙,寧可在實現自己所在政治集團的理想後結束自己的政治生命。日本歷史上的岸信介等幾位首相為了沖破和平憲法對日本不可有軍隊的限制的時候,也是一樣,寧可解散議會也要通過自己的主張,通過之後自己也因觸犯眾怒而倒臺,但倒臺之後日本人對其人格倒反而更加尊重,其本人倒臺了,但岸信介派,橋本派卻更加壯大,這也使得日本的政治家更加敢於突破種種限制。 二是日本人認為櫻花最美的時候並非是盛開的時候,而是凋謝的時候,櫻花花期不長,但凋謝有個特點,就是一夜之間滿山的櫻花全部凋謝,沒有一朵花留戀枝頭。 這是日本武士崇尚的精神境界,在片刻的耀眼的美麗中達到自己人生的頂峰發揮自己最大的價值,之後豪無留戀的結束自己的生命。 武士自殺並非因為輸不起,也不是因為失敗而感到羞恥才因屈辱而自殺,武士並沒有這麼脆弱,自殺是因為感到自己已經盡到最大的努力了,自己的心願已經了解,自己的一生已經不可能有更大的輝煌了。這時候就應該象櫻花一樣毫無留戀的凋謝。 比如一個武士,因為仰慕一個劍術高手而很想跟他決鬥,自己窮盡精力刻苦練習,多年準備之後終於有了這個機會,此人把這場決鬥看做是自己一生最光輝的時刻,好象自己就是為等待這場決鬥才生存的。但一交手,卻發現自己根本不是對手。 失敗的武士自殺了,並非因為感到後悔和屈辱,而是感到很大的滿足,感到自己一生的目標已經實現了,自己努力了,得到機會了,在決鬥中自己的人生放出了最大的光輝,在這光輝之後人生應該嘎然而止,不該再有什麼留戀。 所以武士的自殺並非如我們所想的是要洗刷恥辱,或是輸不起,正相反這是源於其自己對自己生命的一種覺悟,一種對自己已經達到頂峰的一種判斷,是一種滿足,是對櫻花凋謝的淒美的一種向往。 用最簡單的話概括武士道怎麼說,他們說“武士道是對死的一種覺悟”,武士道的理想境界不是生存,而是死亡,田園終老的武士不是好武士,戰死沙場或者自殺才是理想的歸宿。 談了武士道精神的特點,還要看看為什麼會形成這些特點,日本人為什麼會形成這種怪異的集團精神。 日本人稱自己這種不同於其他國家和民族的個性為島國根性,這在日本並不是個褒義詞,但島國世界上並非只有日本一個,在地球的另一面還有個島國大國英國,但同為島國,英國的民族性卻和日本全然不同。原因在哪兒,原因在於日本文化起源於稻作文化,而英國起源於羅馬的麥田文化和土著的遊牧文化。 日本人的文化來源於其稻作傳統。 跟中國人做個對比,中華文化起源於黃河流域,這裏是吃麥子的,而日本文化起源於現在的京都附近,這裏是吃稻米的,現在即使在日本的北海道這些北方地區,也還是以吃大米為主。 稻子和麥子耕作上有個很大的區別,稻子是要由水田耕作的,而麥子是旱田,耕作旱田很簡單,只要單個家庭就能完成,不需要更大單位的協作,所以中國自古就是以家庭為基本生產單位和社會單元的。 但水田耕作的日本不行,水田的建設管理都不能由單個家庭來完成,必須要有個小集團,如同中國的家庭一樣團結緊密,像一家人一樣為集團的利益犧牲自己的利益,才能讓水田耕作下去,在這樣的生產力條件下老子主張的鄰裏之間“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恐怕是萬難實現的。 有人說耕作道米的國家世界上也不只日本一個,為什麼只有日本形成了這種特有的集團精神。 那是因為其他的民族大多經歷了多次的民族融合,逐漸打破了這狹隘的小集團精神,而日本在稻作的同時又是個島國,相對封閉,歷史上二戰以前從未有人進攻到日本本土,也沒有過與其他文化和種族的大規模融合。所以其稻作傳統一直延續下來了 三、集團之內外 通過對其集團精神的分析,我們來看看現在經常引起爭論的幾個問題。 日本人到底是個喜歡道歉的禮儀之邦,還是個不知悔改的野蠻民族。 2010-09-15 12:50:52 補充: 先看看日本人的道歉,有人說日本人有禮貌,稍微有錯誤就會馬上道歉,而初到日本的外國人往往不能適應這一點。 在華人信息網(在日華人的網站)上看到一篇文章,很有感觸的說: 日本人在家裏請朋友吃飯,結果有一個人第二天食物中毒住院了,中毒的人說是請客的人飯不幹凈,要求請客的人承擔醫療費。 請客的人雖然認為不是自己的錯,而且其他一起來吃飯的人也沒有食物中毒可作為證明,但為了息事寧人,還是道歉並支付醫療費了。 寫這文章的人,認為日本人很有禮貌,看重團結,不喜歡爭執。 但反過來看,日本在歷史問題上卻打死也不肯道歉,其立場之頑固,非其他國家和民族可比,是因為日本人在小事上道歉,大事上不道歉?這樣看並不全面。 2010-09-15 12:51:47 補充: 用剛才講的集團意識來分析這個問題,集團意識的一個必然產物就是“內”和“外”的區別。 集團內部的是“內”,是要特殊關照的,為了維護“內”的團結,可以不爭一時之氣,甚至委屈求全,請客的人為了不讓集團內起爭執,馬上就會道歉,如果因不道歉而破壞了“內”的團結必然會遭到集團內所有人的譴責,而道歉了大家也會出於集團整體的考慮而輕易的原諒他。 但對歷史問題則不然,中國不屬於“內”的範疇,是外,對外則無所謂維護團結,應該對抗,所以不可輕易讓步,不然會被“內”部的人看不起。 這種“內”“外”的意識在每個日本人心裏都很清楚,在商場上,本公司是內,在公司內本部門是內,在部門內,本派系是內,這種內外的觀念牢不可破 2010-09-15 12:52:16 補充: 美國人衡量是非的標準在於對自己和團體是否有利,而日本人的第一判斷是,這是屬於“內”的範疇還是“外”的範疇,簡單的說就是幫“內”不幫理,而社會評價也認同這種價值觀。 所以,道歉與不道歉,並無關於事情的大小,而在於對“內”“外”的劃分,而這種內和外的意識根源於集團精神,而集團精神則是其稻作文化和島國特性決定的。日本政治家經常在電視上“謝罪”“反省”,甚至犧牲自己的政治生命,這並不是因為他們高尚,懂利益,而是為了維護集團的利益,不能讓集團全軍覆沒,或讓集團起爭執,因為離開了集團,和集團的肯定,日本人會很寂寞,很苦惱,而為集團犧牲自己利益的人,大家也會原諒他的道歉和謝罪。 2010-09-15 12:52:37 補充: 注重集團精神,“內”“外“有別,這是武士道的又一重要特徵,在今天仍對日本社會有很大影響。
其他答案
到下面的網址看看吧??http://qoozoo09260.pixnet.net/blog
以上文章來自奇摩知識家,如有侵犯請留言告知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00915000010KK11217